不忘师恩尊承变 薛永年先生叙画家卢新利“画出来”的艺术奔腾
更新时间:2023-04-13 08:26 发布者:admin

  津门画坛都知道卢新利早年入室于书法篆刻家穆奎信先生,主修金石篆章。可是很少有人晓得他在中国画上的天赋与才能。其实在他走进书艺画苑之路的初期,常随同老师出入高堂,亲耳恭听了黾翁王学仲对中国书画的高论。这无疑是点燃他胸中对中国画无比挚爱的第一把火。再后来他每次完成老师布置书法篆刻作业后,就一头扎进绘画的海洋;梦想着成为“携丹彩佈云,泼水墨点睛”的画家。这一梦幻理想早在他入伍参军的日日夜夜乃至复员回津的坎坷岁月的磨砺中,画家之梦从未泯灭过。他那颗赋于创造性的心灵开始在漫长的艺术长河中,寻找着宣泄形式。象天眼开慧,终于顿悟到“精骛八极,神游石仞”的中国画才是自己的归宿,从此就铁定了心爱上了中国画。

  卢新利复员从业的上个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一场关系到中国画命运的大讨论席卷着神州画坛。反传统的呼声遮天盖地。对此有的人奋起弄潮;有的人盲目抗流;甚者随潮起潮落沉浮上下不能自已。而卢新利不仅没有被卷入其中,他却更睿智地潜入了传统的深处,呼吸着民族艺术精髓,思索着书画享通的艺术规律。每天工作之余,哪怕他的一幅偶一为之“内养”习作,也能惊到旁人小众。毕竟刘皓(衍成)先生的眼力非凡,是他首先发现了卢新利中国画的潜能。由于刘皓的鼓励扶掖以及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他先后创作了《高涧落寒泉》《扁舟诗意图》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他的国画才能由此脱颖而出。在刘皓老师的亲授教正下卢新利一发不可收的跃上了如何行走于中国山水画的“开合宏大”到“气象万千”的漫长求艺之路。

  究其卢新利的艺术之路,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走进去;二是画出来。恩师刘皓常对他说:“山水画家不写真山真水,就不会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在恩师的带领下,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画创作方法,走出画室,开始万里壮游,饱览祖国名山大川。江南的井冈山、庐山、黄山、峨眉山、青城山、长江三峡;北方的蓟州、遵化、昌黎、兴隆等地的盛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每到一处从不忙于作画。而是习惯性的对景凝望,对山林中的雨雪风情、朝云暮霭,仔细观察,凝神结思。待到云烟洗眼,丘壑在胸之时,信笔由之,情神俱足。他的早期作品《溪山深处》描写的是寒冬已尽春天即来的北方山涧溪谷景色。图中:近景是巨石危崖,层叠交错;岩间山溪或缓或急,层层而下,注入湖潭;岩下坡石出水,见一高仕宽坐于草蒲之间,手摇索扇,呈若有所思状;图的右下方,画一小木桥跨接溪上。两位绅贤执杖畅行;中景是远眺溪谷高掛,虽不见云烟轻动,但观者一眼便知密布的古柏飞石掩映的是危峰立壁。卢新利所绘松柏枝干的画法是经典的笔法圆曲的“没骨”表现手法。远景中的山阴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法,淡铺擦皴,寥寥数笔似乱不乱,极高处拈转笔锋,圆巧似飞云,怪异似鬼脸;山势更似真云惊涌。在奇形怪状的岩石峰翼中有三条悬溪合为川瀑,构图布局及笔法章法恬然流畅。纵观卢新利的多幅山水画作品,你会发现,他画的树,瘦骨露筋:长杆傲挺,其松针多用细长中锋线条攒聚而成;而杂草枯藤,多借用草书方法画之;上仰如鹿角,下垂似鹰爪,屈铁瘦镂,这种笔法颇受马远、夏圭之影响。

  由此可见,卢新利的国画作品基本功扎实。这种功力源于他贴近自然,亲近名山大川,体验了天人合一的最佳感受。谓之:“走进去”。为超越作品表象向更高的简于形,深于意的第二阶段攀登。

  新世纪伊始,卢新利对中国画进行了新的探索。他的绘画艺术由此摆脱了写实化,而趋于意向化,这一时期。他尝试画了大量的逸笔花鸟人物小品。在衍成老师的亲授下,他掌握了刘氏老虎的笔墨特点和图势章法。2018年所作《五虎图》就体现了重于笔,略于行的范例,五只虎不再以给对象传神为极致;而是以对象为媒介抒写感触与襟怀。在卢新利的山水画中,我们常常看到圣哲名贤似与不似出现在山荫崇黛之中,夸父、女娲如腾跃今古的巨龙;庄周、达摩似历尽劫难的灵石。那吞吐大荒口角似乎饱含着一往无前的骁勇,那似开似合的眼睛亦阅尽了沧桑之变而智慧无崖。简率的用笔,空灵的拼图,把人生、历史与自然的界限消融了。画家似乎已把自己的襟抱与无今无古的民族文化精神汇为一体,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象外意提升到文化的层次。稍后他又以即兴发抒为基础,高扬创造意识,变小品为巨构、变描写局部为表现泱泱大观。保存山水之美而扩展哲理之奥,他的中国山水画又完成了二次重大的飞跃。标志着这一重大飞跃的作品有三:曰《云烟供养》,曰《松龄鹤寿》,曰《高山抚琴觅知音》。如是“飞跃”指的是卢新利的近作,对先师衍成的艺术风格有所突破。

  当画家们皆因黄宾虹的笔墨意境而醉倒酣享之时,他业已在笔墨上汲取传承了黄宾虹的绘画精髓。正如《云烟供养》《松龄鹤寿》对笔墨和线的开拓性,运用是出类拔萃的。从传统的艺术图示相比较,他轻车熟路的驾驭了中国山水画的俯仰间架,笔墨焦皴的灵活运用。多近似的短线;多丰富的质感,那么多的简单变化及纵深感、气韵感,这一切都是他笔墨经验领悟后的视觉传达。《高山抚琴觅知音》在表现巨大思想感情的容量上。直承衍成老师山水之间游学的高仕论道,却摆脱了具体人物的细致描写。这些人物点缀在山山水水之间所起到的作用恰恰是更具普遍的意蕴和超时空的艺术力量以及哲理点题。其艺术表现上,卢新利以水墨昊装的朴素手法紧紧把握住人物与山水相搭而不能自制的身姿与激动的手势,一返常例地省去了面部表情的写实描写,把情感的奔涌凝聚在石头般的身形中,取得了含而微露、寓动于静的效果。给观者以激动人心的力量。而恰于此,正是卢新利在中国山水画中立意择境的第二阶段“画出来”的艺术飞跃。

  师友之交,即见性情,也是游记。本对卢新利为人为艺了解不多,写起美评“无从下笔”之感油生。好在我的好友周月庆先生曾带其作品多次登门求鉴谋评;再者四年前卢新利的突然造访,交谈之中,对其有了初始印象;加之他的先师刘衍成是津门山水画大家,我曾以《他从传统深处走来》为题,写过美评文章。对其师者的画论、画艺做过系统评述。故对卢新利的画风形成,以及他对师者的尊承变的把握与承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画的发展与继承就是要有一批像卢新利这样的后者从先辈手里接过传统的接力棒。向他的下一棒奔跑、奔跑!完美的完成向下一棒的交接。

  作者薛永年,北京市人。1941年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并获评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系首届国家中国美术奖理论奖获得者。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原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

  画家卢新利,天津市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名家教育进修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张善孖、张大千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楹联书画院院士,荣宝斋天津特聘画家,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